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什麼?

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,就是典型的不按規律辦事。 以商品房為代表的次貸產品出了問題,銀行不是想辦法在抵押物上做文章,把次貸變成正常貸款,而是把次貸賣到股票市場,變成了CDS(信用違約互換)債券,槓桿比高達1∶40。 雷曼兄弟 公司40億美元購買了1 600億美元CDS債券,如果漲10%,就賺160 億美元,但如果跌10%,就立即崩盤。

金融的本質是什麼?就是三句話:一是為有錢人理財,為缺錢人融資; 二是金融企業的核心要義就在於信用、槓桿、風險三個環節,要把握好三個環節和度;三是一切金融活動的目的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。 這三個本質特徵,不管是哪個層面的金融從業者,都應時刻謹記於心。

第一,為有錢人理財,為缺錢人融資。

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什麼?
金融的地層邏輯

比如銀行,老百姓可以存錢,企業發展可以貸款,銀行在其中起著橋樑、中介和服務作用。 比如保險,實際上是人在健康、安全的時候,用餘錢來保障疾病、死亡等意外事件突發時的救急需求,是一個自我平衡的過程,同時也能為企業融資提供資金來源。 證券市場更是如此,老百姓冒一定風險投資購買股票,取得的回報可能是企業利潤分配,也可能是股價差價,總歸是將餘錢用於理財的橋樑。 租賃也一樣,企業通過租賃,把一次性的巨額投資轉化為長期的租賃費用和日常的運行資金,將產生更多的效益,起到融資的作用。 總之,不管是直接金融系統的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等,還是間接金融系統的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,都是各種理財方式、仲介方式,本質上是為有錢人理財,為缺錢人融資。

第二,信用、信用、信用,槓桿、槓桿、槓桿,風險、風險、風險。 之所以用這種重複的方式進行強調,是因為“信用”“槓桿”“風險”實在是太重要了。

首先,信用是金融的立身之本,是金融的生命線。 體現在三個方面:金融企業本身要有信用,與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係的企業要有信用,各種金融仲介服務類企業也要有信用。

衡量企業的信用,要把握好五個維度:

一是現金流。 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。 如果資金鏈斷了,企業崩盤破產,預期利潤再高也沒有用。 所以,資本市場上考核企業信用的第一件事,就是分析企業財務報表的現金流。

二是回報率。 看重企業的成長預期,通過分析未來幾年的利潤、市盈率予以全面衡量。

三是抵押擔保。 如果現金流、回報率無法衡量,但有擔保公司或第三方企業願意提供擔保,銀行也可放心貸款。

四是企業高管。 一個地方乃至國內外知名的優秀企業家,具備相當高含金量的個人信用,亦可為企業信用加分。

五是企業品牌等無形資產。 這些無形資產也應納入信用評價體系。 這些都是金融規律,必須嚴格遵循。 現在常講大數據分析,但如果分析的結果是不需要有現金流,不需要資本回報,不需要擔保物,這種脫離金融本源的分析都是“假大空”的。 金融衍生工具也一樣,即便種類繁多,也都應該具備信用的基本特徵,否則就會導致金融泡沫。

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,就是典型的不按規律辦事。 以商品房為代表的次貸產品出了問題,銀行不是想辦法在抵押物上做文章,把次貸變成正常貸款,而是把次貸賣到股票市場,變成了CDS(信用違約互換)債券,槓桿比高達1∶40。 雷曼兄弟 公司40億美元購買了1 600億美元CDS債券,如果漲10%,就賺160 億美元,但如果跌10%,就立即崩盤。 總之,一切沒有信用的金融都是假金融、偽金融。

其次,槓桿。 信用是槓桿的基礎,有信用才有透支,透支就會帶來槓桿比。 銀行的存貸比,實質是一種槓桿比。 如果一家銀行有10億元資本,可放貸100億元,就是1∶10的槓桿。 租賃公司有50億元資本,可以搞500億元租賃,就同樣是1∶10的槓桿。 搞期貨一般是1∶20的槓桿,遠期交易是1∶5的槓桿。 股票市場搞融資融券,實質也是證券公司給予投資人一定比例的透支。 總之,沒有槓桿比,大家一手交錢、一手交貨,就不需要信用,也不存在金融。

最後,風險。 沒有槓桿比談不上金融,但槓桿比過高則會產生金融風險,這是辯證的關係。 一切金融創新,都是想方設法把槓桿比一級一級地放大。 過高的槓桿比是一切壞賬、一切風險、一切金融危機的來源,在企業層面表現為壞賬,在行業系統層面是風險,延伸到國家乃至世界就成了金融危機。 唯一的解決辦法,就是“去槓桿”。 真正的智慧,應是設計一個信用基礎較好、風險較小的槓桿體系,這是金融的精髓。

信用、槓桿和風險這三個方面也是互動的。 信用好,槓桿比不高,風險自然就會低。 槓桿比高,信用則會降低,風險也就較高。 所有的金融創新,都是圍繞這三個方面在運轉,關鍵要把握好其中的度。 儘管這些基本原理是金融課堂的常識,但必須當真經來念,不管是行長還是辦事員,都要天天念、月月念、年年念,因為一切金融風險都是背離了這些基本原理而產生的。

所以,把現有信用用足用好,有信用不好好發揮就是死心眼,但是有信用就把槓桿用得過了頭造成風險,那也是瘋子或者是愚蠢的人。 金融管理的要義就是把自己這個企業的信用用足,但是用足就表現為槓桿的放大,在放大槓桿的時候又要把風險控制在底線裡面,這就是一個高明的金融領導人員、管理人員、工作人員、財會人員必須擔負的基本責任。

第三,為實體經濟服務,這是金融的要義。 離開實體經濟,金融就是無源之水。 鄧小平同志1991年視察浦東時談道:“金融很重要,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。 搞好了,一著棋活,全盤皆活。 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,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,今後也要這樣搞。 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,首先要靠上海。 “王岐山同志任國務院副總理時曾強調,”百業興,則金融興; 百業穩,則金融穩“,這是金融行業的金科玉律。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,必須要為實體經濟服務,否則就會異化為“卡拉OK”、自彈自唱。

這三句話表現在宏觀上面,即宏觀經濟中的貨幣信用、負債信用、槓桿信用從哪裡來? 一個國家GDP的增長率、財政稅收的增長率、實體經濟的獲利率,是一切貨幣信用、負債信用、槓桿信用的來源。 反過來槓桿過大又會帶來宏觀經濟的風險。 這三句話表現在微觀上,即每個企業對自己的債務槓桿、效益改善都應日日關注、月月關注、年年關注,把企業經營好。

在具體的金融工作中,我們可以觀察到,已經進入正軌的金融機構都有著管理槓桿的基本制度,有多大的資本才能有多大的槓桿。 例如銀行有五個信用指標,分別是資本充足率、貸款獲利率、壞賬準備金、存款准備金和存貸比,這些都是銀行信用的基礎。

證券公司也好,小貸公司也好,保險公司也好,凡是“一行兩會”批准的、有牌照的金融機構,其信用基礎、槓桿比例、風險防範都必須有制度安排,有明確的法律管制或者制度管制。 在這方面,一個金融工作人員只要學習了這些業務並循規蹈矩,把工作做好就可以了,除非金融監管失控才會使亂象叢生。 應該說,不管是20世紀80年代、90年代,還是21世紀以後,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的這十年,銀行、證券、保險等傳統的、 常規的金融機構其實還是基本規範的。

本文系原創文章,作者:紫氣東來,如未授權不得轉載,取得轉載同意後,請備註出處。本文: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什麼?。网址:https://jirancaijing.com/gupiaojiyao/jinrongdicengluoji/

(53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22年3月18日 14:54
下一篇 2022年11月9日 23:49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2条)

  • Qxito
    Qxito 2017年12月8日 10:03

    收缩水

  • meilixindiqiu
    meilixindiqiu 2017年7月16日 10:28

    挺好的

联系我们

Email to me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Email:ktkto@outlook.com

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五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Email to me

QQ交谈

ktkto@outlook.com

歡迎大家來到計然財經,从阅读到思考,感悟趋势之美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