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:最终可能有80%~90%的感染,第一轮冲击会在12月中旬开始…….
12月6日,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张屹通报:近期如有非紧急就医需求,请优先选择互联网医院或就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。10月20日以来,广州地区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27.07万人次,开具电子处方1.53万张,治疗药物通过快递快速寄达患者手中。
1)随着放开之口人口流动加大,叠加多种疾病易于冬季高发,线下医疗机构将承受较大问诊压力。互联网医院及在线诊疗平台作为线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,在问诊习惯转变、院感担忧等影响下,有望作为一线窗口承接较大问诊量。
2)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发展快速,接诊能力明显提升。在问诊形势转变和政策鼓励下,线下医疗机构积极提升线上问诊能力,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服务形式也逐渐走向成熟,线下联动、即时问诊、慢病管理、处方流转、药品配送等服务链条愈发完善,能有效承接问诊需求,辅助完成患者的自我健康检测和疗愈。
3)参考美国在线诊疗龙头Teladoc的发展历程,国内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。受疫情影响,2020Q1 起美国在线诊疗需求激增,Teladoc单季度提供200万次问诊,新会员访问达百万级,2020 年全年收入11亿美元,基本实现翻番,且2021 年延续了高增长趋势,实现收入20.33亿美元,同比增长 86%。对标国外在线诊疗发展历程,国内正处于场景变化期。
1、最近业务量有没有明显变化?
目前随着疫情放开,问诊量大概是翻倍,重点城市和一二线有着单日4-5倍问诊量的增长,目前增长偏向恐慌性诊疗需求,呼吸道的,感染过敏症状等。
长期慢病诊疗需求还是增长比较缓慢。如果未来长期医疗机构分区管理,慢病可能作为线上诊疗一部分,比如家庭医生签约等。
2、4类药处方药销售情况?
诊疗跟最后购药漏斗其实不是那么通畅,新规后买药流程实际上没有那么大改变,自我承诺自我决断还是主要购药逻辑。
感冒4类药等常见病,普遍10倍增长,短期内都是合理的。能部分带动呼吸机,抗原销售。处方药物的购买更多都是长期需求的囤药。
3、问诊量是几号开始翻倍的?
11月以来。第一波小高峰双11,叠加了大促的活动,那天正好20条发布,那波大概2-3倍c端疾病问诊量。第二波是一周多以前,广州模式28、29号,最近广州北京都是4-5倍。
4、除了小高峰其他时间问诊量?
11月1个月结合购药会多一些,大概是平日日均的2倍多。
5、诊疗的收费体系,问诊到药品的转化率?
目前诊疗体系内部自聘有医生的,根据职级来,去年Q3全面施行诊疗付费,内部分支机构,9.9、19、39,主治,副主任等,这个是问诊的主要人群。
外部是定向和点诊,外聘医生5w人,这个里面如果主任副主任是自己定价,大城市50,小城市20-30,有1300-1400是单独签约的名医工作室,这个价格要看具体定价的,高的一个号200,便宜的100多,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图文的。如果电话内部最低20,好一点30-40,名医顶尖的500。
目前诊疗体系名医工作室,内部做导诊,再转过去节约大家时间。
问诊到药品转化率?
除开直接购药的,各家直接购药占比不太一样,我们的直接购药是55-60%。剩下能够付费转化率只有占问诊量的5-6%,再到药品7-14天转化处方药低于10%,转平台全部大概是20%商品。
6、禁止首诊对互联网实际影响?
如果接到患者表达不清楚要终止诊疗,但是直接购药的自己承诺线下看过不属于这个范畴。
7、目前问诊疗增长是因为患者害怕去医院,还是说通过问诊感冒药购药,还是说医院患者太多排队太久?
这个不好下结论,目前应该不是医疗挤兑,更多是帮家中囤药,所以在线上咨询和购药行为,让自己安心的行为。
8、目前自有医生,名医,给到医生的提成?利润率?
目前我们自有医生6大互联网医生职场,我们给他发工资,上海青岛合肥差距很大,主治副主治8-10w,营养保健师低一些。
问诊业务只能养活半个医生,一个医生接单量一天100多单,不算特别高峰,新冠高峰170-180。付费比率太低,医疗团队1000人,只有10多w人,必须要通过绑定诊疗卡,大b端买单,目前难点是后续业务怎么定价。
现在很多医疗平台都可以开药,开药成本大概1单1元钱吧,问诊的医生跟外面分成比例最低拿15%,高的25%。即75-85%给医生,这个业务不能自负盈亏。
9、药品去看,最近问诊量增加是囤药需求,药品看有多大的增长?目前药品客单价?
药品需求,感冒药就是10倍,最近一周。看了口罩10倍和呼吸机1-2倍,抗原类似比较大的增长。客单价来说每个客户300多,之前类似药物线上购药只有150左右。
10、2020年初互联网医院也有大量客户增加,这波客户的留存率复盘看?
复盘看纯诊疗需求,服务留存度非常低,历经2年除了b端付费用户外,c端付费的留存不到10%,更多是直接购药用户。真正有需求是慢病人群,线上直接购药不需要问诊,这个是留存更多的。
目前市场还没有为诊疗付费的习惯,慢病管理服务支付费用习惯也没有培养起来。
11、我们目前没有培养成这个模式,公司还是想培养这个生态,怎么看待后续商业模式和盈利情况?
目前公司寻找被筛选有付费能力的人群,广泛人群除非卖药,服务很难留存。筛选的人群,保险,企业付费,康复中心,社区医疗,这些短期内付费意愿是比较强的,短期是半年到一年。长期肯定要整体政策变化,分级诊疗真正落地,不是靠商业化公司能完成的。
12、b端c端客户占比,付费的,商业保险等?
母公司是保险公司,c端客户本身占比50%+,买过相关服务的,又来看c端线上问诊。
另一个b端是对企业客户,员工健康管理模式,今年真正能做下来就是4-500家,企业有健康基金的支持。
60-70%都是b端转c端流量,真正外面来的c端流量(没有b端链接的)大概只有30%。
13、线上问诊最新增长很快,呼吸科为主,能不能看到分地区的情况?
增长快的江浙,广东,山东,北京,这些增速最高。
河北没有特别留意,应该是北京附属,不算特别高。
14、一大部分b端带动c端流量,c端消费者大概是什么人群?慢病发展慢是不是老年人不大会用?
现在可以这么说,现在互联网电商,25-35人群占比40%+,35-45人群有20%很高,45岁+慢病高发人群占比10%,这样的结构自我有能力的就偏少,很多情况下慢病管理,育儿包,母婴照料包,很多需要第三方介入的,病情描述,自己来说很难做到的,很难描述就很难病例标准化。比如很多人说花钱就买了你好,这个服务不能标准化是核心。最后的付费场景,由于目前传统体系过于强大,很难培养出一批新的消费群体。除非电话和视频问诊,但是这个成本又太高无法承担。
15、近期颁布了很多互联网规则,目前医保社保情况介入线上进展?有没有试点?
首先试点很多微医泰州模式,江西梧州模式,天津模式,说起来很多,疫情期间我们也好竞对也有都做了区域的医保介入,但是运行下来运行效果不怎么样。接通了各地医保入口和流量不归你自己运营,在医院手里,医保付费的问诊单价是各地卫健委制定的,单价是很低的,人也少,这个是大问题
跟公立医院搭建的互联网医院,都是评级需要,不是真的想做,也没有人做。患者没有承接量,去年盘点1700家互联网医院,只有50%日均问诊100以上,很多都是0。
即便我们有意愿介入诊疗也开通医保,但是没有医保份额,问诊不赚钱,医保买单的价格很低,医院有额外诊断和器材赚钱,到变现还是要到卖东西,各地都没有处方外流对互联网公司的,武汉区域app您健康,都是医院审查药店给药店评级,网送店取都是实体药房,没有线上配送的。国家也比较谨慎,医保局担心有新的消耗医保资金的场景,他也不愿意一旦放开定点非定点,一单出去没法管理,电子处方不通
虽然大家都在做,但是医保完全不想接进来,而且也不赚钱,医院也没有意愿给你钱
16、12月1日网络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了,有没有相关对销售的影响?
实际影响都是很小的。特别对头部来说。更多是页面和购买规则限制,后面对药师规模有考核。
对于普通消费者页面略微有变化,药品说明书不见了,药品首页合规化展示不能有包装盒,但是点击后详情页都有展示的。变化很小。
诊疗中患者自我承诺,有的是打字,有的是点确定,这个在真正购药环节对药品影响很小的。比如几类药品禁售各家占比都很低影响也很小。
17、目前在线问诊平台竞争格局,核心竞争力怎么看?很多线下药店开互联网医院问诊?
好多种类,第一种以传统电商平台+医药,主要就是卖药。问诊绝大部分是做合规用的。
第二种是以好大夫为首的,贩卖医生ip打造名医资源,只要头部医生,出售诊疗卡,很强的区域性质,比如北京就买301,比较熟可以线下操作,名医也有光环,缺点就是规模做不大。
第三种是线上诊疗平台,想做普惠,但是不卖卡不卖保险附加,医生团队养不活自己的,中后台都是养不活的。
还有一种是百度医典,百合内容科普性质的,看上去量很大但是不能直接赚钱,要么广告模式。
最后是线下药房他们自己开的,可能是为了合规化,以及想做慢病。我仍然不看好线下药房自己做的这块。比如点外卖有美团饿了么就行了,不需要每一家饭店都开一家。
18、现在头部市占率了解?线上问诊渗透率大概念能到什么水平?
市占率很难说,各家水分口径都有,百度一年咨询量200亿,非常夸张,像我们日均曾经90-100w,这个都是咨询量不能叫问诊量。
现在jd大概一天25-30w,10月份以前的数据,阿里33-34w,我们的24-25w,微医好大夫10w以下,他们偏诊疗,不卖药。百度没法统计,很多医疗机构
真正为问诊付费的比例度比较低。
现在渗透率看起来已经相当高了,3亿多的用过的,任何报告都是高于60%的,就是付费率解决不了。
19、未来渗透率空间?
我认为渗透率要到100%,国家分级诊疗箭在弦上,这次疫情不管有没有挤兑都会加快这个进度,drgdip一打分就要分区域对比,医院受不了的,肯定要往线下转,医生以后收入病患整个咨询回访都要包括进去,一定要通过互联网来做。
以后比如你的健康码下面4个医生签约,轻症一定要线上看的。以后互联网渗透率肯定100%,就是不知道靠社会化来完成还是公立医院来做。
20、上半年问诊疗比下半年还少?上半年封控管控人群不会线上去问诊呢?
上半年由于供应链打断,没有出现之前大家都不敢出门,心态上不把这个当很大的事,封控比较彻底,问诊量就一般。下半年真正开放,大家才开始有担忧,之前的事件有两年了大家没有特别担心。
21、问诊量很快,转化为订单和金额变化?
转化率仍然链条是断的,买药和问诊是截然不同需求,问诊后通过线上咨询看7-14天转化,直接转药品的只有10%,所有消费也20%(以前转化率otc大概4-5%,处方6-7%,现在所有药品10%)。直接来购药的比例是增长很高的,otc4类药10多倍(问诊纯属为合规)。
问诊价格收费吗?
现在都要收费,除非你有特殊渠道。最起码9.9元。
22、目前药品销售结构,处方药占比,怎么看后面消费结构药品占比?
这个比例只能说是一家的。
我们自己药品处方药全部占20%,otc占13-14%,药品大概30%+;其他很杂保健器械都有。
长期各家不希望药品占比特别高,看大家是什么策略,真正不做自营全部平台只有pdd,全都是药房和连锁企业。因为一旦做自营有营收压力,但是自营药品毛利很低。
JD的30%多,阿里自营占比低gmv高,都是一样的套路,卖药同时多卖保健品器械。
23、处方药占比的变化?处方外流对我们有增厚吗?
处方药外流,政府设想的完全流转的现在也没有,各地电子处方中心好的也就广州海南,还在试点,相关配套建立不起来,更多是患者自我管理自我承诺的需求,你可以叫自我管理也可以叫处方外流
后续如果疫情是开放状态,处方药囤药是必然趋势,担心挤兑担心药不够,大家会有这个需求,现在短期看处方药就40-50%没有显著高于上半年。
24、目前产品,处方药毛利,其他产品毛利率?
我们的自己毛利率处方药一线科室10%,我们比jd阿里要高一些,价格问题,国内还能再高一点12-13%
医疗器械13-14%,保健品16-17%。
跟其他电商大平台他们的毛利比我们更低,线下毛利有40%。
差额原因?给厂商返利还是平台优惠?
首先定价就低,比如1线常用药血脂可订,线下90-100,线上60,定价就差很远。我们从药企拿到的签约的毛利保护,各大药企前台返点都差不多,后台返点根据销量来,主要还是竞争后卖得低。头部药企有的给电商特殊补贴比零售低几个点,这个是零售药企也会慢慢调整不希望影响线下体系。
25、后续线上化头部集中化,毛利率会有调整吗?
这个东西以我们为例子,卖药也得卖,但是没看那么重,我们是想保险支付方等,统筹消费者和供应商,至于卖药现在看起来竞争太激烈,毛利太低,我们不得不需要强大生态足够覆盖保健和器械才能把自营做起来,做起来后头部心智还是需要其他东西赋能,因为都是标品,pdd便宜你去不去?美团便宜你去不去?这个解决不了,如果不能有差异化服务,看上去都不太稳固。
26、商保角度,目前规模,未来商保渗透率怎么看?
目前商业保健医疗占比3%,很低。商保过去几年有很多探索,城市的惠民保加了在线医疗服务的,保监会有批文医疗服务到20%,但是各家用不上这么多,以后分级诊疗才有用。商保做传统医保补充,互联网减少线下问诊压力,上面有考虑。
第二是擦边球,很多保险核心是卖药,正常来说保险风险比例赔付比例要控制清楚,但是很多特药险保险跟药价等同的,这样本来是禁止的,但是很多是这么操作的。
以后商保覆盖率,跟我们集团有关系,现在如果医疗体系很稳固,普通居民就来自日常的三甲,那么他本身很难再有医疗需求,这样就没有机会。但是以后是分级诊疗,很多病需要基层诊所,才有动力去买商保,覆盖一个比基层好的医疗环境,这个逻辑才ok。第二是纯粹买药,持有这个保险线下直接可以付的,覆盖面和能力有限,只有特定区域有用,线下打通网点都不一样,体验不好。
药的保险做得靠前,但是要么违规要么体验不好。非药保险要等分级诊疗。
其中相关公司包括:
京东健康(06618):构建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生态,提供一体化服务;
阿里健康(00241):联动阿里生态的流量获取能力,持续升级服务体验;
平安好医生(01833):确定会员制收费,辅以差异化服务获增值收入;
其他互联网医疗公司:叮当健康(09886)、药师帮(暂未上市)、药易购(300937.SZ)等。
医疗信息化:卫宁健康(300253.SZ)、东华软件(002065.SZ)、创业慧康(300451.SZ)、东软集团(600718.SH)、万达信息(300168.SZ)等。
风险提示:政策不确定性风险;行业竞争加剧风险;新业务拓展风险等。
风险提示: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,不代表计然财经的任何立场,不构成与计然财经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,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,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。计然财经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原创性,对此计然财经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。
本文系來自作者投稿,並不代表計然財經之立場,如若侵權,请聯繫我們進行處理。本文:疫情放开后,需求翻倍增长的行业,網址:https://jirancaijing.com/jingcaiwenda/yiqingfangkaihouxuqiufanbeizengzhangdexingye/